首页 > 社会广角 > 正文

南 寻 情 怀

2019-05-11 01:44:42     来源:东盟新闻周刊
导读:“中国援越抗美一支队三大队老兵携亲烈属赴越访问团”随行记

(作者:参战老兵樊哲学)当这些尘封半个多世纪的真实故事再现于世,我确信:战争并没有远去。在我们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路上,那些经历过血与火洗礼的老兵,他们特有的情怀和精神,将会得到认同与传承。
人在梦在
       二零一九年三月九日,应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驻广州总领事馆的邀请,经两国旅行机构安排,中国援越抗美一支队三大队老兵携亲、烈属赴越访问团一行105人,从全国各地集结南宁。
          来到友谊关前,老兵们胸佩军功章和越南政府及越南军方颁发的奖章、纪念章,由访问团团长、当年的女兵王抗林指挥列队、现年七十九岁的老兵谢长庚作为排头兵,一如当年出征时宣誓的情景,由现年七十五岁的老兵杜子柏领誓:为了祖国的和平与安宁,为了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正义事业,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为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伟大的党、伟大的军队、伟大的领袖争光!誓言声震关谷,穿越时空。
       一九六四年美国挑起北部湾事件,海陆空全面侵犯越南北方,将战火烧到中国家门口。刚刚在中国人民支援下,以奠边府大捷打败法国殖民者的越南,又面临国家存亡之际。应胡志明主席请求,中国政府和毛泽东主席下达命令,中国志愿部队奔赴越南战场。自一九六五年六月至一九七零年八月,先后共计32万中华儿女,以中国后勤部队七个支队的代号,在越南北方广大区域,反空袭作战,确保铁路、公路畅通,使得美军地面部队未能侵入北纬17度线雷池一步,为越南赢得国家统一、民族解放建立了不朽功勋。
        代号中国后勤部队一支队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二师。这支部队是吕正操将军、王震将军麾下劲旅,在解放  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战功赫赫。一支队在近两千个日日夜夜的援越抗美作战中,共击落美机119架,击伤135架,俘获美军飞行员8人,击毙4人。其中一支队下属三大队(即铁道兵二师七团)反空袭作战106次,击落敌机17架,击伤24架,俘获美军飞行员两名。在美帝狂轰滥炸的情况下,一支队新建改建抢修铁路948公里。圆满完成河友、河老、东太、克太四线铁路554公里反空袭、抢修保畅的作战任务。多国专家曾断言三个月修不好的龙边大桥,是河内的交通咽喉,也是越南北方最大的公铁两用大桥,在被美军几近摧毁的危机时刻。我一支队出动两个营的兵力,历经18个昼夜奋力抢修恢复通行。抢通后5个小时,疏散河内民众6000人,通行车辆4000辆。通车24小时,通行列车27列。受到越方高度赞扬,我中央军委予以通令嘉奖。
       援越抗美期间,三大队有3人荣立一等功,11人荣立二等功,201人荣立三等功。共有279名指战员壮烈牺牲。每击落敌机一架,连队被中央军委记集体军功一次。这段鲜为人知的战争史实,五十多年来,一直是参战老兵和其亲属烈属们挥之不去的记忆和情结。        
        人在梦在!重返战地,寻找烈士墓地,访问当年营地,为他们所魂牵梦绕。如今七十多岁仍在商海打拼的老兵曾凡玉,早些年就已经开启了赴越寻亲之旅。通过多方打听,曾凡玉寻找到了他当年曾经掩埋的战友、一等功臣向成湘烈士的墓地,并为修葺墓地捐资出力。近年来,他不断为前往祭扫墓地的战友担任向导。,此次赴越访问,他还专门为访问团摆酒饯行,那一刻,他眼眶湿润,百感交集。
       一九六七年九月三日,身为十四连班长的曾凡玉,带领战士们白天完成了美军轰炸铁道线30多处弹着点的祥实勘察、标识清晰,傍晚开始清障排弹。十五连的向成湘班长奉命带领战士们排除一颗扎得很深的化学定时炸弹,土方开挖量巨大,连里规定三人一组,十五分钟轮换,向成湘自己连干三班不肯撤换,他不贪生、不怕死、决意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定时弹爆炸了,向成湘和两名同在坑下作业的战友瞬间粉身碎骨,壮烈牺牲!为了安慰十五连的战友,上级首长把掩埋烈士遗体的任务交给了曾凡玉所在的十四连。曾凡玉带领十四连的战友将十五连战友们替换下来,深夜掩埋了向成湘班长和两名战友。连长派人送来两瓶广西名酒三花酒,曾凡玉打开瓶盖,一口气喝了半瓶。从未沾过酒的他,从此知道自己能喝酒了。每每端起酒杯,他要先敬向成湘。他说,向成湘是真英雄啊!我的余生,要跟他敬酒。
         十五连的战友们,每年九月三日,只要是活着的,都要聚在一起,摆酒祭奠他们的班长、他们心中的真英雄!
       七十三岁的老兵李忠万,南寻一路,乐观开朗,军歌不离口,可知情的战友说,他实在是一个不幸的人。部队回国后他退伍回到山区一个叫富裕冲的小山村。先是伤病缠身,竟然十多年不能出门。分责任田的那一年,村里觉得他不行了,没有给他分田。此后没有工作单位没有土地的他,一直为生计所困。在他的生命里,梦境是最美好的。那里有满满的阳光和荣耀。他在异国他乡的战场上,戴着大红花出席一支队五好战士代表大会,与支队首长合影照相。他在越南过了中国的春节,中国驻越大使王幼平亲自慰问指战员,王大使与他亲切握手,这种荣幸讲给谁听,谁都羡慕。一九七零年八月凯旋回国,他和战友们受到中央慰问团和广西人民在友谊关前十里相迎。
 
      对于他的困境,战友们安慰他,有的甚至提出要给一些资助,他都表示心领了,相信国家一定会施以援手。他用老团长曾昭富在战友回忆录序言中写的话,回应大家:什么都不说,祖国知道我!
昔日战地
 
       快速通过中越两国边检,在越方一侧,谅山省退伍军人委员会陈国成主任率领翻译向导前来迎接。鲜花、握手、拥抱、拍照,情真意切。由此,老兵们像撒欢的孩子一般,扑向车站桥梁、隧道……
        同登车站以三条轨道的世界铁路奇观,迎接它的创造者。此前,越南法国标准的1.0米轨距铁路,不能开行中国标准1.435米轨距的列车。中国军人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将整个北方数百公里的米轨铁路加以改造。拆换下旧枕木,换上新枕木,加装一条新轨道,形成三轨运行的抗战铁路,至今仍为越南国家的发展负重前行。
 
      这是浩大艰巨的工程,一条条铁轨,一根根枕木,一颗颗道钉,一粒粒道石,都浸透了中国军人的汗水与鲜血。越南气候炎热,工地高温达到48摄氏度。远远望去,钢轨上滚动着一米多高的热浪,宛若火焰般升腾。今天老兵俯身路轨,有一种亲吻的冲动。

         在合进编组车站,已经七十五岁,当年荣立三等功的潘芝斌,带头喊起铺轨号子。十几位老兵齐刷刷交叉侧立,双手拤住钢轨,一声拤起来呀!”“嘿作嘿作扛上肩啦嘿作嘿作往前走啊!嘿作嘿作!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战时条件下,中国军人几乎没有什么工程机具辅助,就凭着血肉之躯的顽强努力,支撑起一座座通向胜利的桥梁、车站。
 
       在一个叫做良山车站的地方,老兵们肃立默哀。他们有6名战友牺牲,有13名负伤倒在血泊中。时任三大队政治处干事、如今已七十五岁的成章智指着现场,向三位湖北籍烈士的亲属讲述了牺牲下葬的情形。烈士肖作炎的遗体被村里赶来的六位越南姑娘抬上担架,执意要回村子里安葬,指战员们苦苦劝阻不放,从大队赶来的丁副大队长从两国人民的情谊考虑,决定尊重越南人民的意愿,我军派出卫生员和战友们随行护送,一起前往安葬烈士。
 
       来到村子里,越南老百姓采来野花香草煮水,清洗烈士遗体。卫生员们对烈士流露出来的内脏器官进行处理缝合。村民们挑选了村里最好的棺材安葬了烈士。经过了半个世纪,直到前年,肖作炎烈士的墓地才从村里迁往我陶美烈士陵园。三位烈士的五位亲人在现场长跪不起,不愿离去。蓝天之下,大地如洗,正是草长莺飞时节,是烈士们的鲜血滋养了脚下这片土地。
        梅花大桥长不到两百米,桥身为钢构架,战略地位十分突出。美军不间断狂轰滥炸,最多的一天达到38次轰炸,人在桥在,先后十八名战友牺牲,大桥始终畅通。十八名战友没有一具完整的尸骨留存。今天,桥头还残留堆放着从我们祖国东北运来的红松油浸枕木,依然忠诚的守候在这里,向过往的人们述说着中国军人的忠勇无畏。
       物是人非,只有草木是故人。请允许我们带这些红松回家吧!老兵们面对苍天饱含热泪的呼唤,令现场的越南人民肃然起敬。
      多福大桥是连接四条铁路的交通枢纽。美军对其实施密集轰炸。一九六七年一年多达600多次,投下各种瞬发弹、气浪弹、火箭弹、定时弹、钢珠弹727枚,平均每米落弹6.7枚。有一个弹坑直径32米,深度19.5米,容积土方达到5500立方,横亘在桥头。我指战员与美军斗智斗勇,白天反空袭作战,美机露头就打。夜间严格管制灯火,奋力抢修。保证了大桥的运输畅通。
        镇守茶元大桥的是援越抗美老三连。今天你依然清晰的看到几十米高的桥下河流湍急,大桥桥墩伤痕累累,仍屹立不倒。在一九六六下半年至一九六七年四百多个日日夜夜,美机轮番轰炸,最多一天出动40多架次,大桥多次被炸。白天炸,夜里修,大桥一天也没有中断。当年的英雄们创造了大桥抢修保障的奇迹,老三连的年轻指挥员曾昭富连长总结运用了一套完美适用的战术,获得上级表彰和推广。
 
       他们构筑起抢修现场:单人掩体、轻型掩体、小型坑道相结合;战壕远近、大小相结合、相连通的防御体系。在加强防御体系构建的同时,加强防空瞭望与反空袭侦察。将花大气力构筑防空工事,与花大气力反空袭并举,把重大人员伤亡降为零。曾连长和战友们结下深厚的情谊,获得战士们拥戴和上级嘉奖。后来曾连长提升为铁二师七团团长。
        在茶元大桥,老兵和亲属们还围着时任三连卫生员的老兵罗时龙,共同回忆了当年一段传为佳话的故事:
     那一天敌机低空来袭,罗时龙没等命令操起枪就开了火。当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平息,透过弥漫的硝烟,他发现有一群人影在远处蠕动,立判有人受伤,毫不犹豫冲过去。越南人民军士兵倒在血泊中呼唤求救,他立即进行了现场简单包扎处理,决定去附近公路寻找越南老乡。在公路上拦到了一辆路过的越南汽车,和他们一起将五位受伤的越军士兵送往到战地救护所。待他决定独自返回营地,天已经黑了,又饿又累又冷,不断有各种野物的叫声,令人胆寒。他在密林中摸索,迷路使他感到死亡正在向他逼近。而连队首长和战友们正为他焦急万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战时环境下的失踪不是好兆头。天亮了,他终于浑身血渍、疲惫不堪的瘫倒在营地前。指导员抱起他:罗时龙啊罗时龙!你擅自开枪算是过,活着回来还救了人,算有功,功过相抵,吃个罐头吧!
 
       事后越南人民军和地方政府找上门来,又是慰问又是感谢,还为罗时龙请功。因为这,支队就直接下达给他记二等功的命令。
       在寻访北庆隧道的路上,满头银发、杵着拐杖、年迈七旬的老兵袁中银,在老伴帮助下,涉溪流、披荆棘、爬涵洞、攀路基,来到隧道口,一屁股坐在铁轨上。
    他指着对面的三三八高地,叙述了三营高射机枪连,用12.7毫米单管高机,分别在多个阵地,四战四捷,击落美军飞机4架,击伤1.荣获4次集体二等功的英雄事迹。
       四营高机连弹药手吴以先颈部中弹,腹部中弹,肠子都流出来了,他用一只手捂着腹部,另一只手坚持压子弹。四营高机连击落一架当时美国最先进的RF-4C侦察机,受到中央军委嘉奖。
 
      今天的人们怎么能理解单管高射机能够揍下美国飞机呢?单管高射机枪打飞机,就是玩命、不怕死,只有迎头打,才能你死我活。中国军人这种血性,使自己无敌于天下。当年指战员们用打下的美军飞机残骸熔化铸成各种纪念品、工艺品、生活用品,珍藏至今,还有的送军博馆展出。这正是:帝国主义是纸老虎的铁证!
烈士墓地
       援越抗美初期,中越双方商定,中国牺牲烈士就地就近安葬,后期逐步迁葬归葬,形成越南北方现存的40座中国援越抗美烈士陵园。总计1446名烈士长眠在越南国土上。其中陶美烈士陵园安葬有217位烈士,主要是一支队牺牲的战友。知情人介绍说,墓地埋葬的战友几乎没有全尸的,都是一些散碎的遗骸遗物。由于各种原因,墓碑上烈士姓名、籍贯、部队代号,牺牲地址等等,都还存在失误,需要订正。墓园的纪念碑用越南文镌刻着永远铭记烈士恩泽的铭文。
 
       访问团老兵和亲属、烈属们来到陶美烈士陵园,举行庄严的祭扫仪式。首先,代表团向烈士们敬献花圈,向战友致敬军礼、默哀。接着,当年的教导员、后任七团副团长的谢长庚宣读祭文。已经静静躺在这里五十多年的战友啊,我们来看你们了!我们从祖国东西南北带来家乡的土,从黄河长江取来母亲河的水,还有我们战友酿造的铁道兵酒,请接收祖国人民和战友们的崇高敬意!今天可以告慰的是,你们的血没有白流,越南南北方已经统一;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人民更加幸福。你们与青山同在,与日月同辉!
     从湖北省洪湖市结伴随团而来的三位烈士亲属,找到了他们亲人的墓碑。李兴镐烈士的儿子儿媳妇抚摸着父亲的墓碑,失声痛哭,催人泪下。李兴镐牺牲那年,儿子李宗林还不满5岁,弟弟也只有2岁。李宗林至今没有关于父亲形象的记忆,但儿子血管里流淌着父亲的血。一个从小缺少父爱的孩子,长大后坚定的走上继承父志、从军报国的道路,成长为人民解放军某坦克团团长。作为军人,儿子理解父亲的家国情怀,曾经利用军人休假的时间,冒着风险进入越南寻找父亲。儿子没能找到父亲,孙子亦曾接着到访越南寻找爷爷。这一家人的心愿由烈士的战友帮助实现了。李宗林在回国后写给父亲战友的信中表示感谢,同时也表达了永远怀念自己的亲人,永远以他们为荣,永远承载他们的精神代代相传的信念。
       烈士李远高的胞弟李远山,为兄长焚香烧纸,弟弟告慰哥哥:当年送哥参军到村头,哥嘱弟听爹妈的话,孝顺二老,为双亲养老送终,这些我都做到了。老人先后离世,唯一的牵挂就是你啊哥哥!哥,你安息吧,早点在天堂里与父母重逢吧!
 
       烈士肖作炎的胞弟肖作清由侄儿肖涛陪同上香敬酒。他们还将从洪湖带来的土,一捧捧盛进香炉。肖作清向肖作炎的战友们倾诉说,父母在弥留之际,一直都叮嘱他,一定要找到哥哥,带他回洪湖,回家乡。肖作清说:这个世界上,我俩是亲兄弟啊,可我无法带你回家!今天我找到了你,以后只要我有力气,还要再来看你。
        烈士黄风华祖籍广东。侄儿、侄媳、侄孙、村支书、村主任一行人都来祭拜。他们将烈士的军装覆盖在烈士坟墓上,大礼跪祭。祭奠仪式后,将包收藏起来带回故乡。他们说,黄风华是家族的光荣,是全村人的光荣,村民一致决定要在故乡为黄风华建衣冠冢,立纪念碑,向子孙后代进行精忠报国的革命传统教育。
          陶美烈士陵园所在乡的越方政府官员亲临陪同扫墓,表示对中国人民援越抗美的恩情永志不忘,对烈士亲属们表示亲切慰问,承诺永远守护好中国烈士陵园。曾为我中央电视台采访报道过的陵园自愿守墓人杨光健老人,默默的陪伴着中国老兵和亲烈属们的祭祀活动。老人对中国老兵和亲烈属的解囊相助表示谢意。虽然双方言语不通,但是两国人民曾结下的深厚情谊是共通的。人类的良知是共通的。
密林营地
 
       营地是指战员们养精蓄锐之所,是争取胜利的出发点、落脚点。指战员们对营地建设倾注心血。南寻的这一路人,他们心之念之的故事,都发生在营地。
       入越之初,营房是临时帐篷,或是当地政府组织村民搭建的棚户。由于敌机轰炸袭击,常常殃及群众。于是营地一律远离村寨,深入密林安家。指战员们按保护林木的原则,就近不就远,就小不就大的砍伐一些竹木、棕榈叶,芭蕉叶来搭建营房。由于密林潮湿,蚊虫蛇蚁侵扰,营房结合防空,挖了四通八达的战壕,防空掩体,屋内则建起高脚铺,铺上木板、毛毡。战斗间隙,战士们还在沟溪拾来石子,采来青苔,美化营区环境。时间长了,开垦出一小块一小块的菜地。在防空洞里养猪,生豆芽,打豆腐。自力更生,解决蔬菜供应不足。既改善了生活,又增强了连队凝聚力。
          一次空袭中,十三连战士李水光将慌乱中四处逃奔的两位越南妇女拉进自己的防空洞中,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洞口,不幸中弹牺牲,年仅二十岁。李水光牺牲后,越南民主共和国追授他一级战功勋章。我一支队也追记他一等功。在一个叫多毫的地方,老兵们寻找李水光牺牲之地,寻找三大队司令部旧址。向导和翻译告诉大家,由于多毫这一带兴建水利设施,当地地形地貌发生很大改变,已无法找到原址。但是老兵陈德森还是惊喜的找到了他们当年兴建的大队后勤仓库遗 址。在山脚下一条乡村公路拐角处,他们扒开荆棘草丛,摸到了仓库的台基。当年陈德森和战友们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建起一排排仓库用房,那艰辛与欢乐,今天历历在目。
        村子里老人和孩子围拢上来,仿佛当年部队进驻一般,十分亲近。当年指战员在战争环境下,虽身处异国他乡,仍像老红军、老八路那样,在营区周边助民劳动,下地耕田,播种插秧、施肥、除草、打场。
       在严酷的日子里,指战员们在营地开展文艺活动。分队、中队、大队、支队,即连营团师各级都组织业余战士文艺演出队,不定期汇演,巡回演出、慰问演出、回国汇报演出。三大队自制一面大鼓,参加支队汇演,获得首长表扬。那时国内文艺团体也经常入越慰问部队演出,辅导战士们提高演技。曾立过三等功的原大队宣传队老兵赵德发介绍说,像《毛主席派我们到这儿来》这首在部队广为传唱的歌曲,就是当年吉林歌舞团的艺术家们与部队深入交流后作词作曲的。曾任团宣传队指导员杜子柏在南寻之旅,多次清唱这首歌,引起大家共鸣。
          有村民老人通过翻译请原大队宣传队老兵张忍干家中作客。老人与老兵攀谈起来,原来他们同年同月生,按中国的说法,属于老庚之人。老人是越南华侨第三代,他回忆当年最快乐的事是看中国的电影。看中国士兵们排练演出。他认为在自己有生之年还能与中国老兵们相逢,是莫大的幸运。这不禁让人想起当年胡志明主席曾夸赞说:你们是一支来时人人敬爱,走时人人想念的军队!
最亲近的人
       援越抗美期间,指战员们视中国驻越大使馆为娘家,认使馆工作人员为最亲近的人。一九六六年美国轰炸河内,我大使馆接待会议大厅被炸弹削翻屋顶。三大队指战员星夜驰援使馆,日夜施工抢修复建。今天,五十多年过去了,三大队老兵重访大使馆,我特命全权大使熊波亲自出面迎接,与大家一一握手,合影留念。熊大使将《援越抗美烈士名录》赠送烈士亲属,与他们亲切交谈。
         为了建设好维护好烈士陵园,使馆工作人员行程两万多公里,历经数年的寻访勘察,谋划筹建,协调越方开展工作。
       熊波大使向到访的老兵介绍说,他自己的父亲当年就是援越抗美七支队的一员。他动情的对大家说:中越两国在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正义事业中相互同情,相互支持,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两国人民不会忘记老战士和烈士们为此做出的重要贡献。双方应大力传承和弘扬两国老一辈开创的传统友谊,推动新时期中越关系健康稳定向前发展。
         大使馆武官罗宾大校是一位英武的中国军人。他受大使委托,在河内举办中国大使馆招待会。邀请了访问团全体成员和越方友好人士共聚一堂,畅叙友谊,加深感情。席间,访问团老兵和亲烈属们纷纷表演节目,越方艺术家献唱了越中传统友好歌曲越南中国毛主席派我们到这儿来!沁人心肺,会场气氛高潮迭起。在河内的行程中,访问团还游览了巴亭广场,瞻仰了胡志明主席遗容。
       访问团在有海上桂林之称的下龙湾风景区游览期间。越方退伍军人委员会在下龙湾举办联谊会,宴请访问团全体成员。两国抗战老兵们频频举杯,为双方历久弥新的传统友谊祝福。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的变局时代,在越南人民争取国家和民族美好前程的当下,老兵们深情地期望他们曾为之倾注心血、抛洒青春热血和汗水的国家,抓住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好机遇,增进两国的和平发展,造福于两国人民!

(照片提供:张忍干、杜子柏、陈德森等)

                    二〇一九年五月六日于武汉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用高品质装点时尚生活
下一篇:十年·汤谷与你相约2019中贸雅森广州展

东盟新闻周刊 版权所有
© 2005-2024 www.dmxwz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桂ICP备130062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