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留豪情笔墨间 —王福元的绘画世界
2013-12-27 15:18:03 来源:东盟新闻周刊
导读:本刊记者:毛建波王福元简介: 王福元1947年生,以故乡江阴毗山为号,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师从陈大羽、朱修立、陈德曦等
古人论艺,认为“画如其人”,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弘艺术之道,乃艺术家天职。诚如刘勰《文心雕龙?体性》所言“各师成心,其异如面。”作品的高下好丑,是非优劣,总如作者自身,作者的品格、才学、识见、精神气质的差异,使得“笔墨”的格调有了高下之别,也决定了作品的高低。以“抱朴居士”自号,写字作画不为稻粱谋的王福元先生,为人沉稳低调,待人诚恳谦让,执着于艺术,痴迷于读书,他的书画创作细细品味,有内涵,富学养,清雅脱俗,诗意盎然,面貌独具。

王福元先生的人物画取材广泛,既塑造苏东坡、米元章、陆放翁等高士,也刻画耿介不阿的东林党人顾宪成等肖像,既饱含热情地颂扬毛泽东、邓小平等影响当代中国进程的伟人,也刻画柳亚子、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秦古柳等文学艺术家。更多地,他将笔墨与感情诉诸于江南市井人物,表现熟悉的乡邻友人的普通生活。如无锡文人韩可元先生对无锡地域文化、掌故、习俗的发掘、保存贡献良多,文革动乱中曾发现并保存瞎子阿炳的墓碑,并在“文化大革命”中,饱受红卫兵凌辱,被当作沙袋殴打,最终辞世。王福元特为之造像,作品中,韩可元先生一手持烟斗,一手拄杖,昂然挺立,面部透出刚毅倔犟,体现的正是中国知识分子“士可杀而不可辱”的堂堂正气。作品既是对韩可元先生的礼赞,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颂歌。
王福元先生的人物画受浙派人物画影响较深,犹以受方增先先生的影响最巨。有着扎实造型能力的王福元先生,在准确地把握人物动态、形貌的基础上,承袭东晋顾恺之将谢鲲“置之丘壑”以突出人物气质的方法,充分发挥自己山水花鸟兼善的特长,精心营造和衬托出不同人物的特点与内心世界。福元先生喜游名山大川,他充分利用当今社会舟车之便利,遍历湘西、太行、琅琊、黄山、沙漠、戈壁、三峡、黄河……悉心感受山水之雄浑、宏阔、秀丽、奇绝,嘉峪关的苍莽,黄土高坡的浑融,江南水乡之迤逦,一一被他收诸笔底。
中国文化崇尚生命、气象,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中国画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意蕴,以传神写意、气韵生动为终极目标,写心中之所有,需要画家具备各方面的深厚修养,然后准确的把握我与物的契合点,并具备表达这一契合点的能力,方能使我与物接近于无间,物我为一。行万里路不难,难在真正摄取山水自然的“灵”,得其“真”。每到一地,王福元先生尽可能寻绎山水自然的特性,挖掘客观景物打动人的妙处,有感于内,方形诸笔墨,这使得王福元先生的山水画颇得自然之真气,而且每有创格。在《太华山归来》中,他以散锋、战笔写太华秋色,灵动中见沉着;在《一路高歌上太行》等作中,他将金碧山水与大写意巧妙地相糅合,厚重中显生动;在《细听红英落清秋》《听瀑》等作中,他以没骨法结合泼彩,凸显江南山水云雾迷离之朦胧感。当然,王福元先生最喜也最擅表现的,是生息期间数十年的江南水乡古镇,对于行将逝去的古镇,他以淡淡的哀婉,连皴带钩,既表现江南水乡可游可居之诗意,亦寄托了难以割舍的情思。
相关热词搜索:豪情 笔墨 王福元
上一篇:梧州市百鉴宝古典 工艺有限公司
下一篇:中泰有望实现互免签证 赴泰自由行深度行将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