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广角 > 正文

南浔不难寻的灵魂

2013-11-29 15:22:34     来源:东盟新闻周刊
导读: 本刊记者:刘 珍 地处长三角腹地,夹在上海、杭州、苏州中间的千年古镇南浔,景物遗
\大气巨构,工商业萌芽地
  印象中的江南古镇风格大多是小家碧玉,南浔古镇给我的印象显然是大家闺秀。做人雄气,做事大气,建屋阔气,辟建园林既古典又恢弘,与古镇那宽阔的河道、高大的石桥相得益彰,这应是对大气南浔的基本概述。
  早在南宋时期南浔就有“耕桑之富、甲于浙右”之称,清末民初已成为全国蚕丝贸易中心,富豪达数百家,成为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萌芽地,涌现出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其中江南首富刘镛的家产达2000多万两白银。民间将财产达百万以上的南浔丝商称之“象”;50万以上不过百万者,称之“牛”;20万以上不达50万者则譬之“狗”。早在上世纪初,就已形成了“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的描述。“南宋以来,园林之胜,首推湖、杭、苏、扬四洲,以湖州尤以南浔实萃,一镇拥有五园,且皆为巨构。”
  南浔古镇保留下的古民宅最多,家家户户屋内宽敞,七八条老街上,三四层的民宅随处可见。众多吸纳了西方建筑技术的古民宅至今仍有当地人居住。“垂杨踠地掩清秋,长板桥头水自流。分付哀丝与豪竹,夜深吹徧百间楼。”清人董载昌《浔溪竹枝词》中这样描绘百间楼。百间楼位于古镇东河两岸。所建的房屋皆临河而建,两房间由高低错落的白墙黑瓦的马头墙相隔。明代礼部尚书董份的第五个孙子和南浔绅士茅坤的孙女结亲,董家为茅家孙女的100个陪嫁婢女而建了100间楼房,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随着资本的迅速积累,一时间商人重学之风盛行。从读书、写书到家家藏书,几乎所有的大户人家都兴建了藏书楼,大展“不惜千金买藏书,貂裘换帖也堪豪”那般浸着书卷气的儒商风范。最大的藏书楼要属嘉业堂藏书楼,园林式的建筑风格,藏书楼主人为江南首富刘镛之孙刘承干,他不惜巨资,历时20年,费银30万,得书60万卷。以雕版印书蜚声海内的刘承干,经他手刻印的书从不以营利为主,常是赠予结交的文人学者,当中还有海外友人和学者。与刘承干藏书不相上下的是江南巨贾张石铭,并称南浔四大藏书家,聚书达十余万卷。
   洋气十足,无画亦妙境
  中西合璧是南浔与其他江南古镇不同的特色之一。靠养蚕制丝发家的南浔商富,在财富达到顶峰时,从理念到经营,从生活到建筑,率先将西方的先进技术吸纳到中国乡村,运用到实业和生活当中,创造了南浔的独特人文魅力,历经百余年完好地保留下来。这主要体现在中式园林和欧洲建筑风格杂糅的宅院和花园。
  小莲庄是灰瓦白墙,其次是青苔色的石栏,园林以荷花池为中心,形成内外两园。走在中式怀旧的庭院中,感受着江南水乡的园林风味。往园内走,便看到高大的建筑,那是“东升阁”,是小莲庄中法式风格与中国传统风格相结合的产物。园内是些许雕花圆柱的装饰,壁炉取暖,窗的外层用百叶窗遮光,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
  南浔这些保留完好、中西合璧的民宅和园林,既映射了当时那个历史时期中国大户人家的传统意识,又印证了南浔人博采海外优秀文化的先进思想。在江南的水乡里,南浔不居前列,给我的印象却颇为深刻。她默默守望着厚重的文化积淀,等待着真正懂她的人们。

相关热词搜索:南浔 不难

上一篇:最初的旅行 最暖的记忆
下一篇:“富贵绵延”和“屌丝逆袭”均应是社会常态

热文排行
新闻图片
频道本月排行
东盟新闻周刊 版权所有
© 2005-2025 www.dmxwz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桂ICP备13006217号